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持续推出服务国家战略的国际性思想产品
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能不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披挂上阵,为国出使,为国担当,不辱使命,彰显的是中国知识界的时代担当,展现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与非洲各国的学术伙伴持续推出的以“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两大共识为标志的一系列知识产出,不仅有效服务了国家外交大局,推动了中非合作实践,更重要的是探索了一条中国学术走出去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传播平台、影响高地的新路径,打造了中国学术和新型智库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样板新范式。
当代中国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如何因时而进、把握时代脉搏,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过程中锻造自己的知识创造和思想创新能力,从而加快推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步伐?这既是新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学术研究机构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关键路径。
当今之世,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相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念,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学术界知识界思想界,应该围绕这些重大时代主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走在时代变革的前列,做出自己特殊的贡献。
多年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紧紧围绕这些时代重大议题,深耕非洲研究领域,积累全球南方知识体系与人脉平台,为国家发展大局和中非合作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承担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重大任务。从2024年3月至2025年8月间,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与非洲各国合作伙伴,在非洲相继共同推出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和“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两大重要思想成果。
这“两大共识”不仅是中非知识界对全球性挑战的深刻回应,更是中国高校智库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非合作深化的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学术机构在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创新活力与思想引领力。不仅彰显了中国智库的学术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更成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生动实践。
学术铁骑再出征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知识远征与国家使命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中非合作论坛建立25周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已然不可阻挡。
随着全球南方卓然壮大,全球发展与人权治理孕育新机。为支持各国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国际发展与人权对话合作,凝聚全球南方力量,“以团结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携手推动全球治理健康发展,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学术团队联合中国人权研究会、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于2025年8月2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汇聚中非双方思想智慧,面向世界公开发布了“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
近年来,中国相继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些重大思想与政策宣示,正是破解全球发展与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而将这些宏大理念与方案转化为世界各区域各国家可感知、可接受、可融合的国际性话语和具体实践路径,就需要学术界、思想界的创造性深度参与和实践探索。正是在此背景下,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团队敏锐把握住这一时代脉搏和学术前沿,以勇于担当的气魄挺身而出,精心组织谋划,调集精兵强将,组建出访团队,多次赴非洲各国,与非洲学术伙伴相继承办了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发布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等系列重大思想成果。
“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选择被称作是“非洲大陆政治首都”的非洲联盟总部所在地亚的斯亚贝巴进行发布,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所公认的八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人权理念。“共识”明确提出,推进发展、解决贫困,让人民丰衣足食,是解决一切人权问题的关键要义,因而“发展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不可剥夺的人权。要推进全球发展与人权治理,就要尊重各国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要坚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支持各国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要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要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
2025年9月1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是对全球治理倡议的深刻回应,是全球人权治理的范式创新,是中非双方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就“何为人权”、“发展中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权”、“全球南方国家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权?”这一根本性问题发出的时代强音。它精准地呼应了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要义,旗帜鲜明地提出:对于广大的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发展权是一切人权的基石,人权治理必须与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这一共识彻底跳出了西方传统人权话语的窠臼,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范式与具体的抓手。
智库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觉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之所以能够取得重要成果,关键在于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学术追求与国家使命紧密结合。早在2024年3月8日,在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市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联合承办的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上,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牵头联合中非50个国家智库学者共同发布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
这一重大成果一经发布,就在国际上广泛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中非各国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是中非深化发展理念交流的重要成果,表达了“全球南方”的共同心声。“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被纳入《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2024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格罗布勒等非洲50国学者,对“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重要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期待你们在‘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基础上,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中非和南南合作的研究探索,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重要智力支持。期待着听到你们更多真知灼见。”
非洲多国领导人高度肯定宣介“共识”。肯尼亚总统鲁托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非中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向世界发出“全球南方”声音,为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共同解决方案,彰显了以中国和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的智慧。
“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两大共识的成功推出,意味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持续推动中国在全球发展话语体系中占据了更有利位置。特别是“发展权”和“人权”概念的重新阐释和创新发挥,打破了西方在发展话语和人权话语方面的垄断,为全球南方国家自主性参与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这些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共识”文件,也以多样化的方式成为联合国发展议程、中非合作论坛等重要机制的政策参考,直接影响了全球发展话语、人权话语、治理话语的演变走向。
“两大共识”为落实四大全球倡议提供具有新理念变革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
“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和“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的诞生,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在非洲大陆的具体化与本土化实践。“两大共识”以非洲的发展现实和需求为基点,将中国理念与非洲愿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操作性和适应性的行动框架。
两大“共识”,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与非洲国家学术思想界长期深入合作、努力服务中非发展合作战略、深入开展对非国家传播方面的又一项成功案例。“两大共识”在国际上引发重大反响,由中非学者的倡议上升为中非政府的决议,由中非学者的谋划上升为中非政府的规划,由中非学者的想法转变为中非元首的说法,由中非学者的言论转化为中非社会的舆论。
“两大共识”为全球南方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具体路径
“两大共识”的历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中非知识体系双向建构的推动。长期以来,全球知识生产体系被西方主导,非洲和中国往往被视为被动的“研究对象”而非“思想主体”。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数十年如一日扎根非洲、深耕非洲,更聚焦中非合作思想创造,并将非洲的本土知识、发展经验与中国的发展哲学、治理智慧相结合,打破了过往时代美西方世界在上述知识生产领域的单向度垄断。例如,“发展权”和“人权”这些关键性概念话语在此次“亚的斯亚贝巴共识”中被重新阐释和定义:它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自主与自决权的捍卫,更是经济意义上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增长,社会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文明文化意义上的相互尊重和互学互鉴,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和天地和合。这一系列的话语重构超越了近代以来美西方发展模式的有限经验,为更具世界意义的全球南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提供了新的知识、思想和话语。
“两大共识”为全球治理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理念参考。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仍残留着近代以来西方主导世界时期的深刻烙印,无法有效应对今日更广泛的全球南方国家所面临的更加错综复杂的机遇与挑战。“两大共识”以“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胁迫、共赢而非零和”的基本原则,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方向变革。例如,在发展融资领域,共识呼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扩大非洲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话语权;在安全治理领域,强调以发展促安全、以合作消弭冲突,反对单边制裁和外部干涉。这些理念不仅契合四大全球倡议的精神,也为“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提供了更具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理论支撑。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深耕非洲数十年的学术积淀、人脉资源、国际网络、出海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能够持续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产品,绝非偶然。其背后是长达三十多年的学术深耕、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广泛的人脉资源、交织的国际网络和能打硬仗胜仗、随时可出海执行担负重大使命的行政管理队伍,及上述方面的相互协同与赋能的结果。
一是专业化的学术积淀与思想创造,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是深耕非洲研究的“中国学派”。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以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其学术积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专注的领域深耕。非洲研究院从非洲历史、文化、政治等基础学科入手,逐步扩展到非洲经济、法律、教育等应用领域,形成了完整的非洲研究学科体系。例如,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基于实践工作而提出的“两头落地中间挑起”“顶天立地上下贯通”“六位一体集成建设”的“非洲区域国别学”建设理念,践行深入沉入融入对象区域国家的跨学科、跨文化综合研究范式,为中国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原创性的方法、工具和路径。二是“两头落地、沟通中非”的田野调查能力和在地化创业能力。非洲研究院的中非学者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治学原则,不仅在非洲多国建立田野调查点,通过实地走访获取一手资料,更在对象区域国家做事交友创业,以此促进“中国这一头”与“非洲那一头”的务实合作。这种“两头落地”的研究方法,超越了纸上谈兵的空泛与狭隘,脱虚向实,确保了学术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三是人才队伍的双向持续建设。非洲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精通非洲和中国的语言、文化、社会,熟悉非洲和中国复杂区情、国情、社情、民情、舆情的中非学者,他们既具备跨文化的国际学术视野,又深谙非洲和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发展战略及外交政策,努力成为连接中非双方共同发展伟大事业的“双向行驶”的桥梁和纽带。
二是国际化的人脉资源与国际网络平台搭建,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始终着力构建中非学术共同体。国际交往能力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其国际网络构建策略包括,一是与非洲国家的相关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如,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与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等数十家机构签署了系列实质性的合作框架协议,定期举办各类论坛、联合研讨会、对话会,中非双方的学者及师生互访频繁。再例如,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创立和建设的“中非智库论坛”,十五年深耕,已然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非思想交流的国际品牌。二是打造“非洲通”和“中国通”的中非国际团队。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多年来先后聘请了十多位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学者、外交官作为专职研究员,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让中非学者形成相互为师的研究团队,共同选题、共同研究、共同发布成果、共同培养人才。这种“中非知识共生共建共享”模式,正是确保“两大共识”等系列成果得以创造性产生和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坚实基础。三是拓展全球南方知识网络和媒体平台。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不仅关注中非双边关系,还积极拓展全球性的合作网络。例如,近年来,浙师大与南亚东南亚、印太地区、中东、拉美,甚至欧美国家的各类学术机构和智库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全球南方知识体系的联动。
三是知海外懂海外、能出海担负重大使命的高效能学术行政团队的成长,从而使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逐渐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管理成长的典型案例。善谋划、能做事、能成事、能落地的高效行政管理队伍成长,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智库建设的重要经验。一是行前动员、提高站位、统一思想,例如,每次出征前,刘鸿武院长专门召集学术团队讲解学术理念,提出关键性的概念文本。二是创新项目化运作机制。例如,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将“共识”文件的起草、研讨、发布过程拆解为具体任务,成立专项工作组,确保每一步骤责任到人。为完善“两大共识”,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协调了中外学者、外交官、媒体等多元主体,组织了多轮线上线下磋商。三是与非洲合作伙伴精诚合作,例如,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的默契配合与大力支持是赴海外成功开展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的重要因素。四是资源整合能力。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善于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成立全国首个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实现跨学科协同。五是政策对接灵敏度。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始终保持与国家部委的密切沟通,及时洞察政策需求,调整研究重点。
从达累斯萨拉姆到亚的斯亚贝巴,“两大共识”不仅是浙师大中非学术伙伴深度合作的知识里程碑,更是中非合作进入“思想引领”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它们彰显了中非双方的知识界、思想界有能力超越西方话语霸权的局限性,而去共同创造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的思想知识体系。可以说,在“四大全球倡议”的指引下,浙师大的中非学术队伍正以学术报国的情怀、联通中外的智慧、创新探索的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这场当代伟大的知识探索与远征中,扎根于中非合作大地的中非学术伙伴们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国泰民安、国强民富的人类共同梦想而奋斗。这里可能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铮铮铁甲的装备,但他们依然有思想交往的洪流,知识竞争的硝烟,为民担当的使命。“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随着越来越多中非学术机构“走出去、顶上来”,中非和全球南方必将在全球知识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全球南方智慧和方案。
(来源: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公众号 2025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