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从甄选学术带头人开始
目前,我国科教事业正在从引进吸收、跟踪跟进向原始创新、自立自强转型、跃升,科研难度陡然提高,以往形成的“唯帽子”和“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已无法胜任,因此必须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本人长期从事科技战略和人才评价等领域研究,认为一流学科建设应该成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我想从四个方面探讨学科评价和人才评价问题。这里所讲的一流人才、一流学科、一流成果均指世界一流。
关于“世界一流学科”“一流人才” “原始创新”概念的澄清
“目前,国际上常采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作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之一。许多人认为能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学科。根据2021年公布的ESI数据,按照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排序,我国排名前三的高校分别为浙江大学(10个)、北京大学(8个)和上海交通大学(7个);但除北京大学在1987年获得过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外,其他两所高校尚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记录。也就是说,ESI全球前1‰学科并不等于世界一流学科,国内顶级高校还鲜有世界一流学科,而以计量统计为主的世界大学、机构和学科排名又掩盖了我国科技前沿水平的真实状态和显著差距。
教育部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五个方面作为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但是我想强调,世界一流学科的核心特征是在世界上引领学科发展,实现自立自强,它的试金石是不再被“卡脖子”“卡脑子”,不会“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
当前,对一流学术人才的认识和标准也充满模糊性。实际上,我国学术界是有更高标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标准是:“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的自然现象、揭示的科学规律、提出的学术观点或者其研究方法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认可和广泛应用……。”因此,作为国家最高学术称号获得者,院士的标准应该修改、提升为“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突破性进展特征鲜明,一目了然,便于彰显荣誉,也便于接受监督。
对一流人才的认识和标准,长期以来大多是以顶刊论文数量论英雄,但这是错位和误解。一流人才应当是十年磨一剑,以原创突破论英雄。一流人才的标准应该清晰明确,具有三个特点:1)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创新成果的杰出人才;2)评价一流人才不应该面面俱到,只要评价其1项原始创新成果就足以认定;3)原始创新是开辟新领域、引领新方向的重大创新,是源头活水,是从0到1,且1须为新领域、新方向。这些一流人才的标准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也是科技史上的共识,是破“五唯”后确立的最合理的“新标”。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数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嘉庚科学奖等奖励的都是一项具体的科研成果。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评选,要求候选人至少有1项成果特别突出;之所以称其为拔尖人才、顶尖人才(一流人才),就是因为有“尖”(原创成果)。
破解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
即使一流人才标准清晰,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仍是至今尚未破解的世界难题。发达国家因学术生态和人才秩序比较健全,这个问题不太严重。对于我国而言,破解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收益巨大,可力破“五唯”,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当然,一流人才甄选需要方法创新。
甄选一流人才需要对其原始创新成果进行认定。完成原始创新包括三个环节——做出、发表、承认。承认需依靠同行评议,在得到承认之前它不是原始创新,只是一个普通成果,甚至可能是一个“错误”。同行评议固有的缺陷使得原始创新成果难以得到及时承认。徐匡迪院士就曾指出,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依据权威大奖认定原始创新固然有效,但仍存在三点不足:一是获奖时间滞后,通常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二是大奖覆盖面窄,不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综合研究领域尚未设置权威大奖;三是国内学者在国际上不能获得公平获奖机会,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因此,完全依靠获得权威大奖来甄选一流人才,会遗漏许多一流人才。
我对此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提出特征综合评价法,即可以利用原创突破成果的诸多特征,实现原始创新的及时认定与完成人(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这些特征包括原创成果的结构特征、长期坚持的过程特征、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和原创成果的综合性特征。这相当于经历了长期的同行评议,可以实现原始创新成果的及时认定和一流人才的及时甄选。
第一,原创成果的结构特征。原始创新是因突破而开辟新领域、引领新方向的重大创新,其突破点包含“四要素”:1)突破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式、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等,具有其中之一或几个;2)怎么突破?——通过提出和解决什么问题实现突破?3)突破开辟的新领域、新方向——这点最为重要,体现原始创新与普通创新的区别所在;4)用一句话、一段话概括核心贡献。
第二,长期坚持的过程特征。原创成果是长期坚持的结果,不断发表,不断有学界反馈,相当于经历了长期同行评议,可以克服一次性同行评议的缺陷,人文社科领域更是如此。
第三,职业学者的行为特征。这加强了原创成果的可信性。职业学者长期坚持研究一个问题,往往有四个原因:1)认为该问题非常重要;2)确信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走通了,结论成立;3)长期检索和国内外交流互动,确信成果是独创独有甚至是开宗立派的成果;4)不断得到学界积极反馈和好评,相当于经历了长期的同行评议和认可。
第四,原创成果的综合性特征。原创成果是一流学者的标志性成果,是十年磨一剑的学术招牌,其有四个要点一目了然:1)标志贡献一句话及突破点“四要素”(剑尖);2)发表同题系列论文论著或专利清单(剑身);3)获奖、转载、引用、受邀报告等学界反馈与好评(剑柄);4)国际国内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及优势(剑鞘)。这些特征十分鲜明,高下立判,很难包装假冒。由此而生的“一把剑主义”即指:学者应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做出一项原创成果,在科技史上立得住、传得下去,能够当作自己的学术招牌。原创成果还一定会吸引同行与求教者、传播者、应用者,形成学术共同体、原创共同体。
学术带头人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学术带头人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大学涉及因素复杂,学术带头人是一流学科建设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历史上和现在都是如此,只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一流人才,一流学科建设才会成功。目前,我国高校有约500个一流学科。这500个一流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的甄选就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及中国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如何甄选、确定500位一流人才作为一流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头等大事、当务之急。甄选学术带头人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公开透明。一流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要公开自己的原始创新成果,说明其开辟的新领域、新方向及其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引领学科的前沿发展,加上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的评价,以及国际上同类成果及学科的比较与优势。二是宁缺毋滥。如果暂时没有符合一流人才条件的学者担任学术带头人,则一定要空缺,否则“中材大用”,再加上巨额经费加持,会造成锁定效应,即使再过几年或十几年这个学科也成不了一流学科。三是加强监管。鉴于目前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比较宽泛,可能会出现学术带头人并非一流人才的情况,其后果极其严重。因此,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应开展一流学科学术带头人任职资格的专项评估,作为一流学科建设开始、中期、验收等的必备评估内容,确保上任的一流学科学术带头人都是做出过原始创新的一流人才。
AI大爆发力破“五唯”
一流学科建设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一流人才担任学术带头人至关重要。****要加大学术带头人的评估权重,加强对学术带头人是否合格的评估和考察。“五唯”,特别是唯帽子,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引进、吸收、跟踪、跟进阶段是阻碍性、消耗性的;到了加强原始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阶段,唯帽子就不只是阻碍性的,而是阻断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指出“五唯”是顽瘴痼疾,一定要破除。
如何破除“五唯”?除采用上述一流人才标准及甄选方法外,在AI大爆发背景下,还可以借助如OpenAI的ChatGPT系列、谷歌发布的AI大模型Gemini等,绘制出新型的前沿知识图谱,明确显示前沿突破与引领情况,一流人才的分布一目了然。简言之,AI大爆发可助力扫除“五唯”顽瘴痼疾,助力人才评估,助力一流人才甄选,让原创者及时胜出,快速提升科技实力与智库实力,尽快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4年第1期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