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4-6)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六大特质”是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六大特质”,紧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坚持系统、整体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思政引领力,要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效塑造学生价值观。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大特质”之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地位和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要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聚焦人才竞争力,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比较优势。提升人才竞争力,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从而适应匹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持续开展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聚焦科技支撑力,要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支撑力,要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要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前瞻谋划科技创新工作,以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聚焦民生保障力,要及时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民生保障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社会协同力,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效协调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支持教育,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社会协同力,要完善现代教育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设计,汇聚强大合力,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强国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
聚焦国际影响力,要扩大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提升中国教育的全球话语权、吸引力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引领力、塑造力。提升国际影响力,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找准国际交流合作的方位和职责,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六大特质”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性要求、标志性成效和根本性标尺。我们要聚焦“六大特质”干工作,枕戈待旦不松懈,充分发挥“六大特质”效能,为实现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构建“八大体系”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八大体系”指的是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我们必须以正确思维厘清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的战略意义、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从而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建设教育强国,要以战略思维着眼全局,全面认知“八大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八大体系”建设必须以战略思维进行统筹,坚持“四个面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服务国家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战略思维推进“八大体系”建设,要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聚焦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教育力量。
建设教育强国,要以系统思维协同各方,统筹推进“八大体系”。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从多维度、多层面考虑问题。教育强国建设本身就蕴含着系统的观念: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各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以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各体系的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排在首位,彰显思政引领力的极端重要性;纵向连接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四大体系涵盖各学段,彰显人才培养的长期连续性。科技支撑、教师队伍、国际合作等体系从不同侧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建设教育强国,要以辩证思维把握规律,持续完善“八大体系”。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八大体系”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蕴含着辩证法的精髓。“八大体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既相对独立,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八大体系”建设均已取得非凡成绩,但也都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八大体系”既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着相对稳定性,又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持续完善,如科技支撑、教师队伍、国际合作等体系会随着时代需求、国内外环境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
“八大体系”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推动、协同作用,共同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彰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一体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国内国际统筹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对照“八大体系”构建的系统框架,精准定位自身所处的具体 位置,反思总结找差距,砥砺奋进再前行。聚沙成塔,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大厦贡献一砖一瓦;攥指成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合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无一不是靠一步步稳扎稳打地推进改革。面对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瞄准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力量,以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快构建育人新格局,提升人才创新创造能力。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在考试改革方面,要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深化高考综合改革以及研究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分类选拔,推进信息技术赋能考试评价改革。在人才评价改革方面,要破除人才“帽子”制约,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科学认定标志性成果。通过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或考核内容体系,以及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评价体系,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各展其才、各放其彩,有创新创造的能力和动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夯实基础保障,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加大投入、强化保障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纲要》提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并强调“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这意味着各级政府要完善各级各类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合理确定并适时提高相关拨款标准和投入水平,让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教育发展处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适配性。因此,要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就业质量监测和评价反馈、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以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近年来,教育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为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夯实了法治基础。只有学校有活力,教育才有活力。在依法治教的前提下,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持续完善学校管理体系以及督政、督学、评估监测教育督导体系,以改革突破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学校安全工作至关重要。要构建校园智能化安防体系,并持续完善校园安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安全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服务国家战略,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必须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定期会商,在政策协调、项目统筹、资源配置中把握好协同融合和开放共享的关系,激发各参与主体的活力,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协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持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大会战”,跑赢“抢占科技制高点”这场世界变局争夺赛。要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着力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上取得实质进展。要通过教育布局和改革试点紧密对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立足实际、讲究科学。在改革进程中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形成各界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的良好局面。“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纲要》要求,在教育综合改革行进到深水区时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奋力打开教育事业发展新天地,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共同奋斗。
(来源:据《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24-26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