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邱均平在2025年大学评价结果发布会上关于第三轮“双一流”扩容问题的讲话

三月六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双一流建设”。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曾提出:要“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2017年,全国140所高校和465个学科点入选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建设学科名单。2022年,“双一流”的名单又新增了7所高校和41个学科点。现在,第三轮“双一流”扩容已经启动。哪些高校和学科有望进入第三轮“双一流”名单呢?这是大家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311日,《南方周末》发表题为“‘双一流’扩容,怎样做加法”的报道,邀请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副院长汤建民教授等三位专家就这个热点问题作了广泛探讨。他们的观点我都赞同。但在这里,我从《金平果中评榜》的评价结果出发,就“双一流”扩容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双一流”扩容非常必要,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仅147所,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仅占5.13%,同时,一流学科的比例也很低。这不仅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相比差距更大。所以,“双一流”扩容已是大势所趋。

第二,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金平果中评榜”的评价结果与“双一流”榜单的契合度达90%以上,值得重视和参考。在“金平果中评榜”中,各类高校排名前5%的大学,主要是以前的985大学,大部分都进入了一流大学的行列;各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前5%的学科,也就是5★+5★级的学科与一流学科名单的契合度都在90%以上。同时,在“双高”计划的评价中也是这样!“金平果中评榜”的评价结果与教育部教学成果奖都是教育部“双高”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黄达人校长的主要参考指标,得到他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文件中,还明文规定“要参考第三方评价结果”。但到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文件中却变成了“不参考第三方评价结果”,真是令人费解!第三方评价是国家文件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的!因为它能很好解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严重弊端。

第三,第三轮“双一流”扩容应该以一流学科的增列为主。根据各学科“三个契合度”的程度使之分别达到学科点总数的5%-10%左右。因为一流大学的建设周期较长,难度更大;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仍然比较大,例如,“大师”级的学者严重缺乏;可以与诺贝尔奖的重大发明创造相媲美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我国的专利总数世界第一,但发明专利的比例实在太低,而且转化率也很低等等。在短短几年内就发展成为“一流大学”的高校是极为罕见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香港科技大学”被认为是国际高教界快速发展的典范,也花了20年才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第四,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绩效评价我们构建了“完善质量、特色、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力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增值评价”,用“发展指数”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在评价中,我们发现“双一流”高校或学科的“发展指数”普遍高于“双非”高校或学科,现在还没有发现哪一个“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表现很差,下降到了非“下车”不可的地步。因此,这一轮“双一流”扩容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第五,在扩容的学科遴选中,要着眼长远,用发展的眼光多做“未来适应性评价”,要特别重视“交叉学科”的布局。汤建民副院长提出:将扩容的学科分为“前沿突破型”、“行业支撑型”和“文化传承型”三大类。我完全赞同这种办法。“交叉学科”一般是新兴学科,往往属于“前沿突破型”;“信息资源管理”既有“行业支撑”,又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应该增加“一流学科”的高校数量;“社会科学”一般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在优化社会治理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理应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有一定比例。在当前的学科专业调整中,要求理、工、农、医的学科专业占到70%,社会科学只占30%。这也有它的道理,我是赞成的。但是,学科专业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要把一个专业办好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而砍掉一个专业往往是领导一句话的事?!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还带来不少矛盾。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大搞“运动”,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师范院校增办工科专业,文科院校也要办工科专业。这种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大搞“一刀切”的错误做法必须尽早纠正。

第六,关于扩容的“双一流”的标准,这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首要问题。我们“金平果评价”公众号曾发过一篇短文:哪些高校和学科有望进入第三轮“双一流”名单呢?最主要的标准是首先要有“一流教师团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响应和共鸣!因为其他标准“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大贡献”等都是人干出来的!从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现状来看,其共同优势是:都拥有一流的教师团队。目前,在学术界公认的“一流教师团队”有理工农医方面的两院“院士团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师团队”,包括高校的“资深教授”、“一级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的“学部委员”。“资深教授”虽然是高校自己评选的,但这些高校对资深教授的要求很高,指标很少,严格评审,宁缺毋滥!所以,其评选结果都能得到同行和学术界的认可。师资力量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尤其是院士团队和资深教授团队的建设。这些团队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产出高质量的大成果,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大大提高学校的学术声望和国际影响力。以“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为例,目前,全国已有三所大学拥有这个一流学科。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都拥有资深教授或相当于资深教授水平的国家级人才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流教师团队”,在该学科的全国排名中位列前三位。因此,我们期望更多高校或学科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培养或者引进“院士团队”或“资深教授”团队以及国家级人才,力争在今后的“双一流”建设中能够脱颖而出。

(原标题:从“金平果中评榜”的评价结果分析第三轮“双一流”扩容问题——在第七期《西湖论坛》2025年大学评价结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节选自:邱均平在第七期《西湖论坛》2025年大学评价结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2025324日)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

    您是本站第 100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