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趋势前瞻《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在京重磅发布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4-2025)》要点如下:
(一)全球留学保持持续增长
一是全球国际学生数量依然保持增长势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国际学生人数达686万,较2000年增长2.3倍。尽管受疫情影响,2021年曾短暂下降,但2022年比2021年增长6.5%,比2017年增长26.7%,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
二是国际学生主要从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流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自2018年至2022年始终占总数的60%以上,且占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中国以105.2万名留学生位居全球首位,占比15.3%;印度以62.2万名居第二,占比9.1%;其后为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等国。
国际学生的留学目的地主要是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自2017年起占比超75%,但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美国仍为最大目的地国,吸引94.9万国际学生,占13.8%;英国居第二,有67.5万,占9.8%;其后为德国、澳大利亚等国。
三是国际学生促进目的地国经济发展,国际学生为目的地国带来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伦敦经济研究院2023年报告,国际学生在2021~2022年为英国经济贡献达419亿英镑,平均每个英国居民受益560英镑。在美国,2023~2024学年国际学生贡献438亿美元经济效益,创造37.8万个工作岗位。
四是研究生、STEM领域国际学生占比更高,数据显示,国际学生更倾向于攻读研究生阶段学位。2022年,OECD国家中,本科阶段国际学生占比为5%,硕士为15%,博士为25%。硕士研究生因学制短、性价比高、认可度强,吸引力持续增强。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例,硕士阶段国际学生占比分别达39%和43%,反映出国际学生更理性规划留学路径,偏好更具回报的高等学位。
在OECD国家中,国际学生更倾向选择STEM专业,平均占比为29.9%,远高于本国学生的19%。以丹麦为例,近40%的国际学生选择STEM,仅有22%的本国学生选择了STEM专业;但在韩国则相反,34%的本国学生选择STEM,国际学生仅16.5%。
(二)中国出国留学稳中有变
一是中国在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留学人数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根据UNESCO预算,2017-2020年,中国留学人数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为105.2万,比2021年增加1.3%,接近2019年水平。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但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及中产阶级扩大促使印度留学人数快速上升。2023年,印度已超越中国成为部分国家的最大国际生源国。例如,印度留学生占加拿大国际学生总量的41%,是中国留学生数量的4倍;在美国,印度留学人数增长35%,2023~2024学年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类似趋势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所体现。
二是出国留学的首要驱动力发生变化,过去十多年,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主要由四方面因素驱动:一是政策支持,如“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工作方针、“一带一路”倡议、签证便利化及留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为出国留学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经济发展,使更多家庭具备留学能力,自费留学比例维持在90%左右;三是教育差异,中国学生寻求更高质量教育及多元个性化培养方式;四是文化体验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调查显示,留学生留学动因正从教育质量导向转向职业竞争力、生活体验和多元发展,留学理念日益多元务实。
三是赴传统留学国家留学的人数将趋于稳定,目的地更多元。随着互联网普及,留学信息愈加透明,学生更易依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留学目的地,不再盲目追求欧美传统路径,趋向多元化发展。尽管如此,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仍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韩国等发达国家。2022年,在这五个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占中国在海外留学生总数的63.2%,与2021年(66.0%)相比略有下降。
目前,中国学生留学的目的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其留学目的地也更加多元。例如,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留学,一方面因为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了体验当地的生活。一些新兴的留学目的地,如法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匈牙利等欧洲国家,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均位列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前二十大目的地,并拥有数千乃至数万名中国留学生。
近年中国香港成为内地学生热门留学目的地,2022年居第六位。调研显示,2022至2024年,香港在意向留学国家/地区中排名持续上升。2020-2024学年,赴香港大学的内地学生翻倍至16144人,其中修课型研究生增长157.2%。同期,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在各层次国际学生中占比显著提升,如2020~2021学年到2023~2024学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本科生占本科国际学生的比例从50.0%增长63.4%,修课型研究生比例从80.5%增至92.4%,研究型研究生从84.3%增长到89.6%。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推进,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地日益多元,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等共建国家吸引力上升。UNESCO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是24个“一带一路”共建国的主要国际生源地,在这些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达17万人,占其国际学生总数的15.8%。随着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预计将有更多中国学生选择到这些国家留学。
四是社科专业增加,商科减少,部分STEM领域受限制。近年中国学生赴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的学生多以攻读STEM专业和商科、社会科学为主。例如,2023-2024学年,在美中国学生中半数学习STEM;2021-2022学年,近六成在德中国学生就读STEM专业,其中工程学占比达40.4%。值得关注的是,2022-2023学年,超六成留法中国学生选择人文与社会科学,反映法国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强势地位与中国学生的认可。
自2016~2017学年以来,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攻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与生命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专业的人数占比整体增加。其中,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自2018~2019学年起超越工程与工商管理,成为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占比最大的专业。在德国,攻读数学专业的学生占比也持续增加。相对而言,工商管理专业热度下降,在美国,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的中国学生占比从2016~2017学年的23.1%逐步下降至2022~2023学年的13.4%;在德国,商科的相应占比则从2016~2017学年的15.6%下降至2021~2022学年的14.2%。尽管热度减弱,其高就业导向仍具吸引力,如在澳大利亚,41.8%中国留学生选读管理与贸易专业。
五是留学生面临学术压力、社交适应、数字生态系统不同等挑战,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日趋大众化。中小学阶段意向留学人群中,私立学校学生比例从2015年的12%升至2024年的25%;本科及以上阶段,来自普通高校的学生比例也持续上升。随着更多非精英背景学生加入留学队伍,他们面临的挑战也愈加多样。其一是遭遇歧视和学术不端指控问题。美国一项调查显示,68%的中国留学生在校园外因国籍遭歧视,60%在学术环境中遭遇类似情况,16%曾被无故指控使用AI工具。学术能力与规范适应不足,是学术不诚信和被劝退的重要诱因。其二是语言障碍与社交适应困难。尽管托福成绩逐年提升,但中国学生在表达能力上仍略逊一筹,难以融入课堂讨论和日常社交,形成“圈内交流”现象,社交网络多局限于华人学生。其三是数字生态差异带来的不适应。中国学生习惯微信、小红书等平台,而对海外常用学术资源和社交工具不熟悉,不仅加剧信息孤岛,也影响学术表现和文化融入。
(三)新时期留学回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留学人员是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每一代留学人员都在各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仍然有大量优秀的留学人员在各个领域发展领军带头作用。中国留学人员是我国教科文卫事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化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二是留学仍是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留学人员为国家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新一代留学人员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科技创新和国际接轨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中国处于现代化建设关键阶段,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留学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核心渠道,“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仍是我国留学工作的基本方针。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重申将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2023年9月,国家留学基金委发布通知,进一步优化公派留学服务管理,当年派出近1.9万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贺信中,勉励留学人员弘扬报国传统、投身创新创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留学已成为我国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路径。据教育部统计,1978至2019年,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员达656.06万人,回国人员超423万人,越来越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为国家注入国际视野和先进理念。随着政策持续优化和服务保障提升,留学人员将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三是留学人员回国热持续升温,就业压力增大,教育部数据显示,1978~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2019年回国人员达58.03万人。2020年,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数量首次超过当年出国留学人数,而到2021年,当年留学回国人员数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显示留学人员回流加速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其增长速度已超过国内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在新就业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上升,求职压力上升,也对用人单位与政府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年,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形势趋紧,有工作者占比由2022年的85.9%降至74.5%,退出劳动力市场者增至16.4%。未就业主因包括实习经验不足和信息渠道有限。尽管找工作时间延长,九成以上仍能在半年内就业。
四是留学回国人员学历与专业结构发生变化,近年回国就业的留学人员中,高学历人员比例上升。博士占比由2014年的9.8%增至2022年的16.2%;硕士虽有波动,仍占主导。相对而言,本科及专科比例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5.7%,反映回国就业留学人员学历结构持续优化。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学科分布显示,学习理学和工学的留学生占比整体上升,而管理学和经济学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理学占比最高,2022年为28.2%,比2015年高4.2个百分点;管理学占比从2015年的21.8%降至2022年的18.0%;工学占比从2015年的15.0%增至2022年的17.5%;经济学则从2015年的18.5%降至2022年的16.0%。这些变化反映了留学人员学科选择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是留学回国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ICT、金融、教育领域,根据2022年、2023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调研,留学回国人员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六个领域,其中,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三个领域连续两年位居前三,这些领域的就业人员占比达到68.4%。这一就业趋势与理学和工学占比增加的专业结构相符,越来越多回国人员选择在这些行业发展。
2022~2023年,留学回国人员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就业的比例显著上升,与博士学历人员占比提高密切相关。国企和事业单位就业比例变化不大,在“三资”企业就业比例下降近7个百分点,在政府部门、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工作及自主创业的留学人员占比也有所下降。
(来源:全球化智库CCG(节选) 2025年0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