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关键问题与战略举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目标。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在时空上通常呈同构化特征,全球公认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往往高度重合。因此,我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仅需要对标国际,在教育领域、科技领域、人才领域现有的单一体制机制中找准制约点与局限点;更需要立足现实,找到统筹推进和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难点的施力点,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以及推进方式。
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体改革”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策略,旨在打破传统体制机制及相关领域之间存在的割裂与壁垒,优化并重构原有体制机制,达成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度融合,产生一体协同作用。
(一)找准教育、科技、人才单一系统内部的制约点和局限点
一是教育综合改革滞后致使科技人才自主培养和高校科研实践难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亟须破解教育结构失衡与创新能力培养缺失难题。教育体系在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融合及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分配等方面仍面临挑战。由于学科发展的惯性、高校间的竞争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学科结构的调整难度较大。同时,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不足,制约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科技创新机制僵化制约了科技创新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亟须破解创新体系效能低下与协同不足的问题。科技体系仍存在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单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通畅、“产学研”融合度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厚积薄发和鼓励真正的创新,也限制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制约了创新效率的提升。另外,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机制还有待建立,利益分配问题使得创新主体间难以形成协同机制,影响创新系统整体作用的发挥。
三是科技人才短缺与结构失衡并存限制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空间,亟须破解人才短缺与评价单一的问题。人才体系既有的体制机制在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改良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术成果数量和短期效应的弊病还没有消除,使得人才的真实价值不能被有效衡量,进一步引发科研资源配置的错位或浪费问题,制约了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找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施力点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系统各成体系、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导致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不匹配、不兼容、
协同、脱节矛盾等问题,因此,推动三位一体改革,必须找到破解上述问题的施力点。
一是协调形成多元主体的改革合力。“统筹推进”是一种方法论,要确保改革的协同性和高效性,各主体之间需要建立起高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由高层级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牵头统筹,从国家到地方分层推进,实现政策与资源的高效整合,充分激发出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人才体系的协同力量。
二是明确一体改革落实的具体路径与策略。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中“谁来统筹、统筹什么、如何统筹及统筹得怎么样”等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促进统筹推进的改革路径与策略,旨在打破部门壁垒与体制障碍,促进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与高效协同。
三是构建推进一体改革的综合保障体系。从战略保障、制度保障和投入保障3个方面构建全面有效的保障体系。在战略保障方面,以“三规”合一统筹一体改革;在制度保障方面,以机制创新打破领域之间的壁垒与割裂,通过定期评估反馈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在投入保障方面,以资源整合支撑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战略举措
(一)贯彻落实“规划一体、资源一体、实施一体、评价一体”的改革导向
规划一体。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三规”合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一体规划应涵盖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确保改革方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强调规划的协同性和整体性,避免各部门间的规划冲突和重复建设。
资源一体。整合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的资金、设备、人力、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根据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建立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协调机制,确保资源能够按照规划目标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对各类资源要素投入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
实施一体。在中央层面成立更具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建立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体系,加强融合互通,确保改革在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内同步协调推进。同时,确保政策在各级政府及基层得到准确执行,促使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改革的深入。
评价一体。推动教育评价、科技评价和人才评价改革联动,建立综合性和互补性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规划、优化资源分配和实施策略的重要依据,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统筹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和海外引才机制,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教育综合改革承担着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强化教育资源区域协调,可以构建更加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教育体系,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多样化、复合型科技人才的需求,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一是加快高校分类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和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持续优化高校分类管理、分类支持机制,赋予不同类型高校不同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动态优化专业布局。优化高校评价机制,强化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建立行业-高校-政府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面向未来、技术赋能的自主学习生态,制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形成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供给体系。
二是重塑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通过高校创新平台吸引和集聚更多海外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双一流重点高校的国际化建设,设立重点学科国际化建设专项,为顶尖科学家和国际人才引进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基于“双边”或“多边”原则鼓励和引导高校与国外理工类高校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关系,构建教育、科研国际合作全球网络。
(三)统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资源壁垒,推动任务协同,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应侧重打破机构壁垒、合理分配科技资源、创新大科学时代科技组织模式,全面提升科技资源协同效应,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教育改革和人才改革提供目标和方向。
一是打破资源壁垒,推动科研任务与产业需求对接。整合并合理布局科研基础设施,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主体共享实验设备、数据资源和实验室创造条件。建立区域性科技资源协作平台,促进区域内科研主体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弥补单一机构资源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需求,确保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一致,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应用。
二是推动大科学时代科技组织模式创新。构建“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推动创新资源配置;构建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知识产权制度、数据共享机制、利益分配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积极组织以我为主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吸引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产业界积极参与支持大科学计划的建设、运营及管理。
三是整合重塑人才评价体系,注重长期贡献与应用转化。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任务以及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技术开发型等不同类别人才的特点,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同时,引入长周期考核机制。重大科研任务通常需要长期积累,但现行评价体系过于追求短期成果。应引入长周期考核机制,避免科研人员为了短期绩效而忽视长期研究的价值。
(四)统筹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与激励机制,为教育改革和科技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统筹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施国际化引才战略以及完善激励机制,可以形成多元化、国际化、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技任务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一是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通过调整人才培养与分布模式构建适应未来技术需求的多层次、多领域科技人才梯队。首先要强化基础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础学科的人才支持力度,重点培养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青年科学家。其次是重点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多维度的解决方案。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通过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建立跨领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多学科能力。
二是促进科技人才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建立跨机构、跨区域的人才流动网络。明确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人才培养、流动等方面的职责定位和功能作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双向流动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通过设立“产学研互动基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解决职称认定、社保接续等复杂问题,为跨机构、跨区域的人才流动提供便利。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