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吴春阳、王萌: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治理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

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5-08-21   10

1 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治理的价值意蕴(略)

2 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治理的现实困境(略)

3 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治理困境的纾解路径

基于国内大学治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立足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实际,针对存在的治理困境,二级学院迈向协同治理成为应然之举。协同治理指多元主体通过协调合作,形成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局面及合理、有序的治理结构。协同治理理论揭示了生态和现象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在有效平衡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的同时追逐最终目标的达成,将之引入二级学院治理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因而,在深入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文化等方面变革入手,将提升二级学院治理效能以服务地方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

3.1 明确“自主办院”治理导向

二级学院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基层单位,其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来自学校的授权,又作为学术组织独立行使学术权力。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二级学院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涉及的利益主体相应增多,所遇到的矛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目前解决影响二级学院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治理理念的革新,需要二级学院作为办学的基本实体,树立起“自主办院”的治理导向,切实实现治理理念上从“校办院”到“院办校”的转变,在校院两级形成协同发展和开放共生的治理理念。

 “校为统筹,院为实体”是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用的校院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突出强调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实体的自主性,突出了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和实体地位。协同发展强调二级学院要在充分调动院内外资源、形成资源汇聚效应的同时,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分工整合,有机实现政治、行政、学术、民主等四位一体的权力协同,进而推动二级学院治理向科学化演进。在这一进程中,要推动职能部门实现职能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提升二级学院的自治能力。“开放共生”强调吸纳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到学院治理之中,进而实现利益共享、多元共赢。近些年来,大学治理理念呈现出趋同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引入了市场主导模式的部分要素,积极面向社会办学。国内部分高校二级学院引入理事会制度,就是高校在二级学院革新治理理念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3.2 健全多元共治治理结构

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同其他大学一样,具有教育、学术和管理三重属性,其权力呈现出以政治权力为中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逆、民主权力依附的结构特征。尽管功能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同其他类型高校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在权力的纵、横向配置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地方、行业等外部主体参与学院治理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进一步丰富了二级学院的治理结构。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当从三重属性出发,遵守育人逻辑、学科逻辑和组织逻辑的统一,进一步健全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重点是解决好权力之间的耦合和协调。

多元共治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特征。随着“自主办院”理念的深入,二级学院同学校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而是作为独立办学实体共同组成了大学,形成了具有共同愿景的紧密办学联盟。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和高校层面应构筑二级学院有限治理的边界,基于二级学院自身的组织特性和学科文化特点实施差异化放权。目前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虽然已初步构建起基本的权力清单,但缺乏法理层面上的明确,应通过完善大学章程以明确各项权力边界,通过分权和授权解决多元主体参与学院治理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保障二级学院权力的有效运行。站在二级学院的角度,权力配置上应形成党组织引领、学术权力为中心、行政权力和民主权力深度参与的共治关系,构建“党、政、学”等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3.3 完善协同治理运行机制

良好的治理机制是连接地方高水平大学二级学院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手段三要素的主线,是确保二级学院治理顺利实施的规则集合。在这一集合体中激励约束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资源保障机制等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激励约束机制是提升二级学院治理共同体的根本动力,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合力,在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协同治理,引导二级学院治理结构转向。虽然有共同的发展愿景,但各治理主体的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通过综合运用顶层设计、制度改革等举措确保学院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动力不足、监督失灵等问题。沟通协调机制强调过程协同和结果协同的最大契合,对二级学院而言,在多元共治的格局下,要通过沟通协商,促进各方主体有机参与,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推动学院协同共治制度的建设,进而维护学院治理生态的稳定与发展。资源保障机制是影响二级学院治理能力的关键因素。资源是二级学院权力的逻辑起点,是权力实施的介质,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建构良好的资源保障机制。这就要求组成二级学院生态共同体的各要素之间通过资源调配与整合形成协同有序的关系,进而达到维持生态有机平衡的状态。

激励约束机制是发展的动力,沟通协调机制是运行的关键,资源保障机制是治理的基石。这三种机制虽看似独立,实则在运行过程中有机配合、协同联动,也是二级学院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确保二级学院协同治理格局形成的关键所在。

3.4 涵育和谐共生治理文化

任何治理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场域。二级学院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要实现“善治”的目的,必须在置身于学校大文化“文化关怀”的同时,也要有对自身小文化的“文化观照”。“小文化”即二级学院治理文化,是二级学院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学院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学院治理的理念、制度和行为的总和,其主导着学院治理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学院治理的制度和行为,对凝聚治理主体共识、增强学院组织凝聚力、协调关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级学院治理文化的活性在于学院治理主体同自身以及环境的互动,从而形成和谐共生的治理文化,打破学院组织文化变革的惰性,满足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需求,营造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

组织文化是二级学院治理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要从组织文化入手,潜移默化地形塑二级学院的管理文化,营造良好的沟通和对话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治理文化。治理文化有显、隐性之分。从显性治理文化角度看,要通过制度规范和指引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体而言,通过持续优化和完善院内治理制度体系,包括权力运行、决策咨询、激励惩罚、民主监督等方面,使其形成核心制度保障。从隐性治理文化角度看,要塑造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坚守的道德和价值观,建立有利于多元主体发挥作用的民主治理空间,尤其是要动员和引领二级学院师生有序参与学院治理,提升师生参与的内生动力,形成以互信互利为核心的二级学院治理文化。

4 结语(略)

(节选自:《河 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

    您是本站第 100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