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张炜、田芬: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5-09-23   10

一、坚持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略)

二、徐特立先生的教育家榜样(略)

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优化高校教师的规模、结构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教育传统和新时代教师精神的高度凝练。应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为教育强国建设奋进的强大动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我国应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的规模、结构、水平,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体系。

()促进高校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奠定教育家精神群体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教师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共计199.0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99万人。高校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为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实现普及化历史性跨越提供了支撑。

相对于持续增长的高等教育学生规模,高校教师的数量仍需进一步增加,且需不断优化高校的生师比。《2018中国大学评价》指出,我国758所高校的普通本科生师比,其中有73%的高校不合格。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024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7.13%,其中研究生增加了112.44%;同期,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增幅为38.18%。专任教师增幅低于学生增幅,使得生师比问题进一步凸显。在高校扩招之后,高校生师比一直居高不下,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教师的发展,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

()持续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教育家精神受众质量

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比例为78.34%,比2012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其中,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占到高校专任教师总量的29.81%48.53%,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12.1512.86个百分点,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高校教师学历结构相比,我国教师获取博士学位的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所有高校教师都要坚持终身学习,接受教师教育,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体系,发扬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以上两个问题在不同层次高校的程度不同。例如,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师数量增加了30.04%,而普通本科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增幅达到45.77%。同期,职业本专科高校的教师在十年间增加了58.63%,但学生增幅更是达到了75.66%。再如,2022年我国职业本专科高校教师中,获取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7.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在合理确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的同时,制定和实施“高校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计划”,成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着力点。

()提升高校教师发展水平,助力教育家精神具象化

管培俊认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高校教师具有培养对象要求较高、社会需求持续变化,以及本人学历层次较高、创新任务较重等特点,必须不断提升教师发展的水平,“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但课程选修制在更加关注学生必备的素养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定教师,使得一些教师可能面临“无课可上”的尴尬局面。这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红根据对我国88所高校5186名教师的一项调查发现,高校教师赋予“教学工作”比较高的权重,但93%的教师是“靠自己的摸索”来提高教学技能的,说明高校教师发展工作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发展很快,绝大多数高校将教师发展中心定位为具有行政功能的专业性机构,并赋予一定的行政级别,其主要工作职责如下:一是开展教师培训,主要涉及教育教学法、教育技术、师德修养等内容;二是“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包括提供教学研究专门岗位,设立教学研究基金,主办教学研究期刊,策划教学模拟情景剧,组织教学研究工作坊等”。高校教师发展的措施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高校教师的困难与问题,但应充分认识和肯定其成绩和成效。在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不能因为没有找到解决教师发展所有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就什么都不做;也不能因为教师发展的某些方法还在完善之中就要否定。2023年,时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要“建好教师发展平台,提高专业素质能力……持续开展高校教师常态化规模化专题研修。要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强化高校教师发展的支持服务”。

高校教师发展工作,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体现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指向是高质量办学,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体举措如下:

在宏观层面:国家从观念、制度、文化等方面推进教育家精神。第一,观念先行。教育家精神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传承性;教育家精神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教育家精神不是遥远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梦想。第二,制度引领。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为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做好宣传阐释,为高校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文化涵养。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宣扬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神特质,还需要体现中国教育家的独特性,并揭示高等教育本质及高校教师成长的规律,从而激励广大高校教师努力奋斗,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第四,待遇提高。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面向高等教育场域中的问题,解决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优绩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娱乐至上主义等时代病症,依法保障教师待遇。第五,实效检验。政府层面注重加强以教育家精神为牵引开展工作的成效检验,有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场域中教育家品质。

在中观层面:高校大力弘扬、主动挖掘、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第一,高校层面应采取积极的姿态,制定出台各种规章制度和文件,优化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本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第二,挖掘高校范围内具有教育家精神典范的现实样态。尊重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学科传统,寻找构成其深邃而独特的教育家风范的精神特质,在高校范围内推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科研实践的教育家。第三,鼓励养成教育家精神的心态。高校教师应通过培植真情实感、提升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自觉;促进高阶理性认知,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专业发展方向;锤炼学术品质,确保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有效。第四,打造帮助高校教师理解教育家精神培训意义的生态。通过相关教育家精神培训,增强高校教师的专业认同、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主权,更新高校教师的专业理念及帮助高校教师确立自身发展的专业目标。第五,构建以校本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积极引导高校发展的常态。形成以教育家的理想信念精神提升高校教师的适应力、以教育家的智慧育人精神提升教师的责任力、以教育家的弘道精神提升教师的学习力、以教育家的仁爱精神提升教师的适应力、责任力和担当力。

在微观层面:拓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的高校教师个体自我更新的成长路径。第一,坚持“一个”目标。高校教师个体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成长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的目标。第二,坚持“两入”理念,推动教育家精神入脑入心。要时刻以教育家精神激励自己,充分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激发内生成长发展的动力。第三,遵循“三立”原则,即“立德、立学、立教”。高校教师以师德师风遵循为标准,以立德为起点、通过自身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学术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第四,对照“四修”标准,即修心、修身、修业、修行。提升对教育家精神的认知认同,内化于心;以教育家精神为对照,提高情感认同,不断进行自我修养;通过对教学、科研的卓越追求,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行为认同,实现“知行合一”。

2024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龙头作用,应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节选自“高教研究前沿”公众号 20250918日)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

    您是本站第 100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