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构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1+1+1>3”的协同效应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高校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三年行动计划则是《纲要》实施的首个阶段指南,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关键环节,为落实《纲要》的战略任务提供了明确指引和具体策略。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间,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项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全面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教育改革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稳步增强;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在人才引育方面,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加速涌现。
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交汇点,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通过党委统一领导、校院协同治理、跨部门联动机制,破解“教育—科技—人才”的隔阂障碍,建立跨学科、跨平台、跨领域的统筹格局,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构筑1+1+1>3的协同效应,以系统思维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澎湃动能。
强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筑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基础支撑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抓好教育,拥有自主的、更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走好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一是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支点,夯实人才自主培养根基。高校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精准把握改革试点方向,探索学生多元发展路径,推动每位学生实现最大化的教育增值。要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着力建设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卓越工程师学院,构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以国家战略和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系统推进培养体系改革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打开学科边界、学院边界乃至学校边界,推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交叉融通,探索“若干学院隶属于一个领域”等创新形态,持续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以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再定义,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命题为牵引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深化。三是以“AI+HI”(人工智能+人类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为契机,激活智慧教育“新引擎”。高校要加强“AI+教育教学”顶层设计,推动“AI+专业”改革,重塑课程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交叉与转型升级。要着力加强AI教学课程与体系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推动AI技术创新与学科教学发展的深度融合。四是以项目式教学系列课程为依托,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校要开设以项目式教学为特色的系列课程,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学科竞赛前沿问题,以项目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持续组织高水平科技竞赛,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并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教育改革双向循环。
强化有组织科研,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激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核心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创新效能提升的需求,为大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等优势,主动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担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和探索前沿未知领域的重要责任,提升基础研究前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一是坚持战略导向,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是高校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点。高校要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必须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强化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二是坚持前沿导向,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高校应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立足自身学科优势,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更有组织、更有保障地鼓励和加强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跨学科研究团队,共同攻克复杂科学问题,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性成果。三是坚持应用导向,实现产学研用交叉融合。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重要主体,必须坚持应用导向,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全面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体,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要与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联合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持续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不断提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学科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效能,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双向赋能。
强化师资支持,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汇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关键势能
当前全球科技与教育激烈竞争的背后,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要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这个核心,持续在选好人、选好题、优化环境等方面想新招、出实招、求实效,构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制度体系与生态环境,不断打造一流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筑牢青年人才基础,加快顶尖人才引进。着力打造“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人才引育双循环”。一方面,创造条件鼓励支持青年人才“走出去”。通过“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持续鼓励推动优秀青年人才走出国门,创造机会输送到国际最顶尖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让“师徒型人才链”和“师承效应”成为推动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为人才“引进来”创造更好的政策保障。发挥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作用,搭建人才引进“直通车”,成立人才引育工作小组,为顶尖人才的识别与引进设立特殊通道;建立“以大师荐大师、以人才荐人才”工作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长聘师资队伍体系和长聘高水平科研队伍体系,提升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二是构建潜心研究环境,不断助力重大科技突破。高校要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建立超常规支持机制,提供长周期稳定资助。通过设立特区资助项目,支持引领性、高风险、颠覆性研究,鼓励科研人才勇闯科技“无人区”,力争打造一支“志存高远、潜心科研”的世界一流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三是完善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将师资优势不断转化为育人优势。一方面,高校要整合企业和政府资源,构建涵盖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资助体系,着力打造涵盖职业发展、生活保障的宜居宜业环境,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让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好。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将师资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让好老师教好学生,让高校成为优秀科技人才迅速成长的沃土,让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
教育筑基、科技攻坚、人才聚势。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协同发力的内在逻辑,充分激发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动力潜能,筑牢强国之基、激活创新之源、汇聚发展之势,稳步完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