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孙雷、温海:以文化城:大学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化路径

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5-10-11   10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历史积淀、自身创造与外部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其独特的教育引领、创新驱动、价值涵育等功能作用对于激活城市发展动能、构建城市精神标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建设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系统的空间实践,其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脉、蓬勃的创新实践、鲜明的时代精神为大学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沃土。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新时代新征程,大学文化在坚守“以文化人”功能的同时,其与城市建设深度协同的“以文化城”功能日益凸显。深入探究大学文化助力城市建设发展的原则路径,对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大学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学与所在城市,是高度依存、双向塑造、共生共荣的“近场”互动典范。在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大学文化正日益凸显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满足着城市多维度、深层次的发展需求。

1.传承城市文脉与塑造精神品格的内在需要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文脉延续与精神重塑的现实挑战,大学作为知识殿堂与文化高地,其长期积淀形成的独特大学文化成为城市解决这一发展难题的宝贵资源。一方面,面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消逝风险,城市迫切需要发掘其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许多高校校园本身即是城市历史建筑、人文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传统、校史故事与城市发展史紧密交织,共同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根脉与集体记忆。保护与传承好大学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连续性。另一方面,塑造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品格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求,大学文化则是城市精神品格塑造的重要活力源泉。大学文化所蕴含的求真、创新、开放、包容等精神特质,深刻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模式,并通过师生辐射社会、融入城市,成为滋养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素养的重要源泉,共同塑造了城市所渴求的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对于塑造开放包容、崇德向善、锐意进取的城市气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驱动城市创新能级跃升的迫切需求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在相互碰撞、彼此交融中重塑着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角色特征,以创新精神为支撑的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潜力的核心指标。高校作为城市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其内在的创新基因与文化特质,对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是城市提升创新能力与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大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理念,以及其孕育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吸引并培养着一批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其跨学科交流、前沿探索的学术氛围,不断催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为城市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源泉。

3.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内涵与人文品质的客观呼唤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品质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其校园空间、建筑风貌、文化活动本身即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景观,对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市民归属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建设发展需要高品质、有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优美的校园环境、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开放共享的设施,是城市空间美学与人文气息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文化气质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品质与风貌。大学所承载的深厚科学底蕴、人文精神和艺术氛围,持续向城市空间渗透、向市民生活延伸,为城市注入独特的人文魅力与文化格调,能够有效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着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市民文化素养。

大学“以文化城”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原则遵循

大学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人文共建等诸多层面,要注重把握文化积淀的深厚性、价值辐射的广泛性、空间交互的密切性等特点。

1.坚持规划布局全域融合

推动大学文化与城市建设发展深度耦合需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立足服务城市整体功能定位和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战略高度,在顶层设计上系统谋划空间布局与发展路径,建立并持续优化校城文化融合的总体框架与联动机制,形成大学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的制度保障。城市与高校应统筹协调校园建设与城市发展所涉及的物理空间、文化场域等关键要素,统筹利用校内外人才、设施等资源,重视并强化大学文化圈层与城市生活圈层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衔接,在深入调研城市文化底蕴与高校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空间交织、功能互补、风貌协调的校城文化一体发展格局,广泛凝聚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共识合力,推进文化融合向纵深发展。

2.坚持资源要素协同共享

以大学文化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激发大学文化与城市发展互促共进的活力与效能,需要促进人才、知识、设施、平台等核心要素在城校间的双向流动与高效配置。“协同共享”是指打破校地壁垒,依据城市发展需求与高校资源优势,构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资源流通与配置机制。高校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可面向市民开放共享或合作共建;城市的历史街区、产业园区、公共空间、实践基地等载体,可为高校人才培养、科研转化、文化实践提供广阔舞台。在资源配置模式、共享机制设计、合作平台搭建上均贯彻协同化理念,有助于提升大学资源的社会服务能级与城市资源对高校发展的支撑力度,实现优势互补、效能倍增。

3.坚持校城文化双向互哺

以大学文化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找到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塑造城市精神品格与提升大学社会价值的关键路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大学文化与城市历史文脉的相互滋养、共同繁荣。大学文化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最终要体现在城市人文魅力的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增强、创新活力的迸发上;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气质亦应深度融入大学育人环境与文化生态,成为涵育大学文化的重要源泉。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一体推进、相互融通,做到根脉相连、气质相承,以大学文化的前沿性、创新性激活城市文化基因,以城市文化的厚重性、在地性滋养大学文化根基,共同塑造具有鲜明辨识度与持久生命力的地域文化品牌。

4.坚持实践路径彰显特色

大学文化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探索应做到坚持普遍规律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既要借鉴成功经验更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历史传统,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在目标定位上要将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与彰显地方特色优势相结合,注重从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特点、文化资源禀赋出发找准校城文化融合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在实践策略上要将弘扬大学文化特质与赓续城市文脉相结合,既要依托大学学科优势、人才高地打造文化创新策源地,也要深挖城市历史记忆、发展脉络构建文化传承新范式,重视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具有示范效应的校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

大学文化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化路径

“以文化城”功能以校城文化共生为内核,通过大学与城市双向赋能实现文化价值的共创共享,推动城市人文品质提升、创新能级跃升,不断将大学文化势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1.明确校城文化共建目标,把准“以文化城”方向标

锚定“以文化城”价值导向,深化校城文化融合。大学要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纳入自身发展规划之中,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环节融入城市文化基因。城市相关部门要依托高校科研能力围绕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领域设置相关专项课题,吸引高校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城市文化相关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大学可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举办城市文化主题展览、地方非遗技艺展演、城市学术论坛等特色文化活动,让大学校园成为传播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进而有效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城市也要积极回应大学的文化需求,强化大学与城市场馆、街道、园区之间的文化合作交流,让大学生能够在深度参与场馆展览策划、古籍修复研读等活动中增进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校城文化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

优化校城文化共建的体制机制,凝聚协同发展合力。要明确大学与城市各相关部门在文化共建中的主体责任,构建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责任体系。一是大学与城市之间要建立常态化校城文化共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开展文化项目规划、资源共享合作等发展议题研讨,确保相关信息的实时互通与行政决策的高效执行。二是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组织以赞助、合作开发等形式广泛参与校城文化共建项目,进而构建起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市场化运作体系,为校城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2.推动校城文化服务传播,激活“以文化城”新引擎

深化校城文化服务共享机制,夯实文化惠民根基。大学应将文化服务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构建精准对接城市需求的文化供给体系。一是大学要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依据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对校内设施的开放时段与服务标准进行科学调整,有效提升校内设施的利用率与市民使用的便捷性。二是大学可以依托专业学科力量,积极组建涵盖文化宣讲、艺术展演、科普教育等领域的大学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定期走进社区、企业、中小学等开展“文化进校园”“艺术进万家”“科技进社区”等主题文化活动,将学术讲座、艺术表演、科学实验等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普惠性文化服务。

创新校城文化传播协同体系,提升文化辐射能级。大学与城市需要共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传播共推”的文化传播共同体。双方可联合成立校城文化数字传播中心,开发AI数字人、数字藏品等,积极打造“城市记忆”“学术之光”等系列精品短视频矩阵,提升校城文化对于大众的吸引力与认同感。此外,应探索打造校城国际文化传播矩阵,提升城市文化全球影响力。大学与城市需要协同构建“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文化传播体系,策划国际文化节、海外艺术巡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市民和师生搭建近距离感受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将校城文化转化为国际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达形式。

3.完善校城文化设施建设,营造“以文化城”生态圈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完善校城文化设施建设,是营造“以文化城”生态圈、实现大学文化“以文化城”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石。大学应把校城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校园整体规划,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发展目标,构建功能多元、特色鲜明的校城文化设施体系。大学应根据城市文化需求与自身学科优势,科学布局美术馆、音乐厅、科普馆等文化场馆,在注重建筑设计与校园风貌的协调性的同时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使得校园文化设施在体现大学高尚学术品位的同时彰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要将场馆打造为市民参与文化活动、提升艺术素养的重要场所,使得校园文化设施不仅能够服务于师生,更能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精神驿站”。

推进校城文化景观融合,构建协同共享文化空间。大学在校园规划过程中,要着重强化与城市文化景观的融合,积极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体系。一是大学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通过艺术化、创意化等多样化方式将城市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广场、雕塑和长廊等景观设施建设中,让校园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生动缩影与有机延伸。二是城市要积极与大学共建“口袋公园”“文化驿站”等微型文化空间,将高校的学术资源、艺术创意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深度融合,推动校城文化景观从单向呈现向双向互动跃迁升级,实现校城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三是大学与城市管理部门要开通包含校园景点、城市文化地标在内的校城文化景观游览路线,促进市民与师生在文化空间中的互动交流,进而构建校城一体、开放共享的文化生态圈,让校城文化景观游览路线成为促进校城文化交融、增进群体情感共鸣的纽带。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18期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

    您是本站第 100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