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涛:全球视野下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与中国模式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略)
二、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比较分析(略)
三、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与挑战(略)
四、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国际对比与中国路径再思考
在深入分析国内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后,有必要从国际视野出发,对比分析部分代表性海外高校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地方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制度启示。本部分选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以及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四所高校,分别代表不同国家中具有较强区域服务能力、科研实力和政策引导特征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尝试通过对比分析其发展策略与治理逻辑,为中国地方高校发展提供可转化的路径机制。
(一)服务国家与区域双重战略:地方高校的功能再定位
曼彻斯特大学虽然地处英格兰西北部,但其发展始终紧扣国家创新战略与地方产业转型双重目标。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英国国家图书馆北方中心”“曼彻斯特科学园区”等机构,形成以大学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不仅提升了区域吸引力,也增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边缘辐射能力。密歇根州立大学则长期聚焦农业科技、教育公平与社区健康等议题,依托密歇根州内多个研究中心和延伸机构,体现出“研究型大学+社区服务型组织”的双重身份。
阿尔伯塔大学则通过服务阿尔伯塔省能源产业发展与政策制定,深度嵌入地方经济结构,成为“知识供给-政策咨询-产业转型”的多重节点。此外,东京都立大学作为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首都核心高校,其发展始终围绕东京城市规划、交通治理、智能城市与灾害应对等实际议题,体现出典型的“地方智库型大学”特征。
上述高校均非国家层面的旗舰大学,但在国家战略体系中拥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与“区域战略坐标”,这一点为中国地方高校从“生源导向”转向“职能导向”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融合科研与治理机制:组织韧性的结构建构
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普遍通过“跨机构协同治理”提升资源整合效率。例如,曼彻斯特大学引入“城市大学协议”(Civic University Agreement)机制,与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企业联合制定大学发展战略与公共服务指标,明确高校的区域服务责任与绩效评估体系。密歇根州立大学实行高度自治的院系治理模式,各学院拥有独立发展基金、教师聘任权和课程设置权,使学校得以根据地区需求迅速调整组织结构和教学重点。
阿尔伯塔大学推行基于“学术卓越+社会效能”并重的双轨治理模式,校内各研究中心需提交区域服务计划,并接受省教育厅与产业代表共同参与的年度评估。这种治理模式兼顾学术自由与社会问责,提升了高校的组织韧性与政策适应性。东京都立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在保证政府财政支持基础上,也建立了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董事会治理结构,校长遴选与战略制定均需经由多方审核机制完成。
(三)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国际化与跨学科融合
四所高校均将“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地方人才”作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与国际合作机制推动教学转型。曼彻斯特大学在本科阶段全面推进“通识教育+问题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学生需完成“社会影响项目”作为毕业条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密歇根州立大学则重点发展“服务学习课程”(Service-Learning Courses),使学生通过社区参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阿尔伯塔大学强调本土文化与国际化的并行发展,在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中引入原住民知识体系,推进“跨文化教育”转型。东京都立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大力推动国际联合培养与共同研究指导项目,并通过与亚洲主要城市高校的合作,不断拓展学生在都市治理等领域的全球视野。
这些做法表明,地方高水平大学并非仅服务本地,更可作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区域支点。
(四)国际比较视角下的再反思
本研究以“地方高水平大学”这一特定类别为分析对象,在综合文献梳理、政策解读与案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主要发现。首先,全球范围内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国家战略中往往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与区域使命,其作用不仅限于人才培养,更突出体现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政策咨询等方面,呈现出从“教育中心”向“综合型地方治理支点”的职能跃迁。
其次,成功的地方高校普遍拥有弹性治理结构与跨主体协同机制。无论是“城市大学协议”(英国)还是“校地联合治理平台”(美国、加拿大),均强调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有效提升资源整合与政策回应能力。
此外,国际高水平地方大学普遍关注未来能力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国际合作网络和注重本土文化融入,形成了“地方性扎根+全球性开放”的双向联通机制。这些实践对处于“内卷化”危机中的中国地方高校提供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参照。
然而,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政策支持、资源分配、治理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路径依赖与激励约束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亟需以更加差异化、系统化的制度供给促进功能重构与内涵式发展。
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情境,可以提出以下转化方向。首先,战略定位应从单纯的“学科布局”转向更具差异化的“功能分化”,结合区域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契合地方特色的使命体系。
同时,应推动“校地共治”平台机制的建立,把地方政府、高校与企业纳合决策体系,实现治理结构与资源配置的协同化。
在内部发展逻辑上,需要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整合,推动课程设计、科研议题与地方实际问题形成动态联动,以提升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效能。
最后,还应积极探索“全球在地大学”的建设路径,使地方高校在深度嵌入区域社会的同时,成为参与国际问题解决和跨国合作的重要主体。
(五)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结合上述分析与发现,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层面,应推动“职能分类+差异支持”的治理导向,鼓励地方高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定位,特别是在服务区域经济、生态文明、公共文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制度化作用。
同时,需要加快构建“校地协同治理共同体”,通过制度设计赋权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共管重点项目平台,明确协作责任清单,并完善资源与绩效挂钩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进一步而言,还应建立跨区域的地方高校发展联盟与协同网络,促进跨高校资源共享、联合研究与人才流动,打破行政区划对高等教育系统分割的不利影响。
在内部改革方面,高校应在专业结构优化、学术组织重构、课程体系重设等方面开展制度试验,探索适合中国制度环境的“地方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未来研究也需拓展国际比较的范围与维度,引入南美、东欧及非洲地区的代表性高校案例,同时借助文本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深化对地方高校功能演化与治理机制的动态追踪。
综上所述,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服务国家与区域战略、治理机制优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均展现出高度的制度成熟度与战略敏锐性。尽管这些经验来源于不同国情,但其背后体现的却是“职能清晰-机制协同-能力导向”的共通逻辑。对于中国地方高校而言,关键不在于照搬国外模式,而在于从中提炼出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要素,并与本土政策体系和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需要重新界定功能定位,完善多元共治机制,推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并以“全球在地化”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唯有通过扎根区域、拥抱全球与主动改革,地方高水平大学方能实现由边缘向中心的跃升,为中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五、结语
综上,本研究依次回应了三个研究问题:首先揭示海外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区域服务与全球卓越之间的多样路径与制度逻辑;其次归纳中国地方高校在资源配置、制度安排与国际化推进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最后分析其在治理能力、社会服务与战略转型中面临的瓶颈,并提出未来制度重构与路径创新的方向。
尽管本研究试图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之间建立桥梁,但仍存在若干局限。如海外高校的样本选择相对有限,未能涵盖如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澳大利亚的技术型大学等类型,因此对地方高校内部的多样性特征刻画仍显粗略。中国地方高校的部分分析也主要依赖政策文件与个案观察,缺乏大样本的量化数据支撑,尚不足以全面反映区域差异与多样化实践,未来研究需要引入统计模型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加以补充。此外,关于“高水平”的评判标准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主要从学术产出和社会服务两个维度加以考察,而学生发展、雇主反馈、社会影响力等指标的纳入将有助于构建更加立体的评价体系。最后,本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与中央部属高校之间的竞争格局及制度互动,而这一关系在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演变中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值得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拓展。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