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亭:支撑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水平大学成功的关键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笔者的理解是大部分地方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型,少量的也可以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抛开研究型这一定性语,应用型也应该有高水平的。因此,本文聚合这两种高水平,集中探讨当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走向成功。
一、区域性是未来大学的典型特征
从古老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算起,世界高等教育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其历程伴随着大学模式的创新、趋同和再创新,其使命、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发展,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多样化。
大学首先是世界性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请老师上课,或教师们取得大学特许状后招学生教学,即所谓学生的大学或先生的大学。最初的大学设立哲学、医学、神学、法学四大学科,代表着当时的欧洲大陆对人类世界的总体认识——哲学是基础,医学对应人的肉体世界,神学对应人的精神世界,法学对应由人构成的社会。教师和学生来自欧洲大陆上的不同国家,但关心着人类所面对的共同议题,所以说大学一经产生就是国际化的。今天,许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仍然坚守着服务人类理想这一崇高的终极目标,探寻着自然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致力于服务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大学的区域属性越来越明显。随着第三职能的产生,大学与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相互成就和相互繁荣。这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其一,大学产生了分化,由大学到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第三级教育,涵盖面越来越大;其二,一批高等学校开始专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越来越明显;其三,部分地方性高校后来也成为高水平大学,就属性而言,它们还是排名靠前的研究型大学。所以,为全人类公共利益服务,为国家繁荣强盛服务,以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皆为大学的使命。反过来看,服务区域就是服务国家,是服务全人类的组成部分。
地理位置上的地方高校成为高等教育数量上的主体。伴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以及向大众化、普及化迈进,新设立的高等学校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例如,美国的州立大学、社区学院,英国的城市大学,法国以学区为基础扩充大学,日本按“一县一大学”原则补充新的国立大学,德国推动各州高校的均衡发展。这些发展,都由政府起主导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经历世纪之交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地方高校数量逐步增多,占比稳定到95%以上。例如,1995年全国地方高校有69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1054所的66.03%;2000年为925所,占总数1041所的88.86%;2005年为1681所,占总数1792所的93.81%。202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2868所,其中地方高校所占比例为95.89%。
二、大学兴旺的基础在于融入社会
走出“象牙塔”,即走向社会,是近现代以来大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传统大学经历了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扩展,由单一大学模式走向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早期的大学以文理学科为主,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一大批理工科大学应运而生并逐步走向辉煌。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由低端的技术学校起步,也慢慢地发展出了一大批应用型高校。国际高等教育界有过多次的思想理论讨论,均与高等教育功能、模式扩展后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有关。但无论如何,大学与社会紧密联系是躲不开的方向,大学的功用性是绕不开的话题。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心脏动力,应用是社会运行的血液循环,工业化以来的创新多是围绕产业企业发展而产生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高等教育进行划分,把按学科学术设立的专业称为5A1,按行业需求设立的专业称为5A2,此外还有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的专业5B。《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并且之前已进行“双一流”建设、应用型高校转型、本科职业教育等相关探索。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一是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二是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推动高等教育面向产业全链条创新。高等教育需通过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以高校分类发展为基础,高等教育体系要实现创新人才、创新成果、成果转化全覆盖,高校分类要促进不同学校激发自己的创新爆 发 点。从科技产业的角度看,高校分类的重点是对应自创新发生到生产力实现的纵向体系链条;从经济社会的角度看,重点是对应各行各业的横向需求链条。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结合自己的条件、特长与区域的特点,努力成为地方所需人才的蓄水池、科技产业的创新源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异军突起
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很火。这是缘于国际竞争、经济发展、强国建设对创新的渴望,希望一批新型大学能够走出一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需求的新路。既然如此,那些正在走新型研究型大学之路的大学,就需要思考如下问题:除了获得经费和政策支持外,学校发展是否融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是否对接了大国博弈要求?是否服务了国家战略调整?是否构建了促进创新的组织模式?是否催生了新的产业源头?是否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上有新路?或者反过来说,是否还是走以发 论 文、争项目为创新标志的老路?
与社会发展的关联程度,成为观察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变化的重要因素。围绕服务社会,新型大学模式不断产生,创业型大学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大学典范。创业型大学,首先从适应社会、服务区域开始,注重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从市场获得经费,但其雄心绝不仅仅限于适应社会,而是要引领社会。沿着这条道路,一些大学获得了成功,如英国的华威大学从新大学成长为研究型大学,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实现了与硅谷的紧密联系。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整体战略,取得了让社会围绕大学转的瞩目成就,实现了由科研、服务职能到缔造产业源头的转变,因此被研究者冠之为创业型大学。
所以,大学发展需要走出成绩自嗨、指标比较的自循环,不能与鲜活的社会发展脱节,而要让自转围绕公转。教育强国重在“强国”,教育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但大学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使命职责,还必须坚持自身的教育教学办学规律,这就要注重教育哲学政治论与认识论的协调。大学要实现自身实力强和支撑国家发展能力强相统一。
四、地方高水平大学有望通过创建新模式而引领时代
观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发现,那些载入史册的成功大学,多数是探索出新型办学模式的大学。所以,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通过推动经济发展而融入时代,需要有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改变。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这条新路应该是既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又实现高水平开放的,能够切实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面向数字时代以提高学生思维力和实践力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致力于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高校,要注重在探索新模式、创立新标准上下 功 夫。沿着理论方向发展需要注重规律发现和理论阐释,沿着工程实践方向发展需要注重多学科有效集成,沿着应用转化方向发展需要注重技术转移转化。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 代 化强国的新时代,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为未来经济开辟新赛道,为所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做贡献。
(来源:《大学与学科》2025年10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