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温静:新质生产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向互促”的内在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催生教育变革创新(略)
二、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略)
三、新质生产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行动逻辑
培塑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高质量人才助推科技创新的持续供给。“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新质人才,新质人才促动创新型科技衍化,科技创新涌现再次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可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在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向互促”的逻辑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二者互促的行动基石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正是教育以先导性、支撑性作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前瞻性布局的重要一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包含两个基本面,一是教育趋向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二是教育体系应更加完备、更可持续。
第一,加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习近平强调,要“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子系统,以完善教育治理结构为核心,从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等层面不断释放新型生产力活力。其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教育领域的具象化表达,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与“善教”的统一,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第二,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在体系建设、理念更新、评价改革等方面,以系统性思维强化教育的引领功能。其一,实现教育体系由大到强。“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彰显思政引领力的极端重要性,实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四大体系一体贯通,从科学研究、教师提升、对外合作等侧面共筑教育生态系统的韧性基底。其二,树立终身学习教育的大局观。我国各阶段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的习惯,创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环境,筑牢支撑全民终身学习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基石。其三,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一方面注重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协同性。确保不同教育阶段评价目标与指标有机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相互协调。另一方面重视教育评价分级分类实施,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将选拔性、过程性、结果性评价方式贯穿教育教学始终。
(二)以坚持科技创新需求为二者互促的行动牵引
“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是破解我国教育改革、人才供给与科技转化间供需失衡的关键引擎。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轴心,驱动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升级,而升级后的生产力将再次推动教育革新,形成“需求牵引—教育供给—生产转化”的螺旋式互构发展闭环。
第一,面向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习近平强调,“必须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国教育改革亟须把握新质生产力所处的技术跃迁窗口期,构建以创新效能为核心的教育转型框架。实施“需求锚定—问题导向”双轮驱动,将学术探索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重点聚焦高端装备智能系统、新能源技术范式革命、先进材料基因组工程等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变革的精准匹配。
第二,锚定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加速提升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效率。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搭建以新质生产力潜在需求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确保科技研发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加速打通束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的痼疾。一方面,突出转化应用导向,引导高校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当前我国高校还存在高价值、“硬核”科研成果较为缺乏、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难以形成有效支撑等问题。为此,要从源头上引导科研人员关注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聚焦各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从科研选题阶段就考虑市场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端”服务,为科研人员减负。成果转化不仅意味着成果落地,还要为科研人员提供外围指引。通过服务机构标准化分析,把企业需求定向推送给各高校相关领域的科研团队,调度所有力量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让科研人员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高质量科技成果开发中。
(三)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二者互促的行动纽带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相互赋能的纽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更加注重人的全面性和自主性养成。要求我国教育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深化人才自主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全链条全学段培养好人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促动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之基。
第一,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需要不断提升党对人才工作实现全面领导的政治能力。其一,推进战略决策科学化进程,建立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研判模型,将院士专家库、产业需求图谱纳入决策支持系统。其二,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系统的数据共享,形成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的动态校准机制。其三,构建矩阵式任务分工体系,依据区域发展能级和产业特色实施差异化赋权。其四,完善全周期督导评估制度,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治理模式转型,实现从碎片化管理向系统治理升级。
第二,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人才自主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全学段全链条纵向贯通的育人共同体,形成从基础教育认知奠基到高等教育前沿突破能力养成的代际累积优势。这种螺旋式上升的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将打造出符合新质人才成长生态与颠覆性创新成果涌现机制的双向赋能格局。新质人才的培养要以天赋和才能为前提,以思维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坚持多元化培养,承认每个个体自然禀赋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突出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5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