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陈如平:“十五五”时期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任务

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5-10-28   1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因此,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不仅是“十五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任务,更是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

深刻认识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战略意义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亦在深入推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十五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快速迈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至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这是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过去,我们在某些领域依赖技术引进,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前列,必须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自主人才队伍。唯有将人才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这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均需各类专业人才作为坚实支撑。这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系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精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稳固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

最后,这是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正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强国建设成效最直接、最关键的指标。缺乏高质量的人才输出,任何形式的教育投入和规模扩张都将失去实质意义。因此,聚焦质量提升,是推动我国教育迈向更高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提升我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肯定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和挑战。

培养体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而不强”问题依然存在。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但在拔尖创新人才、顶尖科技人才以及大师级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上,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上趋同,未能形成与自身定位和区域特色相匹配的差异化优势。同时,职业教育的体系贯通性、社会认可度和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导致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相对薄弱,“高分低能”现象值得警惕。长期以来,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课堂教学仍多以知识灌输为主,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运用不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相对薄弱。在科研训练方面,部分学生习惯于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工作,缺乏提出原创性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能力,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培养未来领军人才的潜力。

评价机制的“指挥棒”导向存在偏差,制约了教育生态的优化。无论是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还是学校评价,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五唯”的倾向。这种单一化、功利化的评价体系,迫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围绕着可量化的指标进行“内卷”,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和长远潜力。它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得教育过程异化为一种“刷分”和“贴标签”的游戏,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涌现。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尚未完全畅通,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未能充分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的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技术迭代的速度,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有待加强,学生参与真实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不足。这导致部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和再学习过程,无法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十五五”时期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解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行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十五五”期间,务必将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核心目标,贯穿教育发展的各个环节。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针对当前培养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打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区域特色,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学科专业的差异化建设。鼓励高校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打造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分类评价、分类支持,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夯实基础教育根基,大力推动素质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改革中小学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创新思维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留出充足空间。加强科学教育、工程启蒙教育,从小播下创新的种子。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推动课堂革命,摒弃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广泛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将前沿知识、交叉学科理念和科研方法融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大胆质疑。重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大力发展跨学科、项目制的学习课程。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同时注重文理融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塑造其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实践育人,大幅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

第三,完善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改革学生评价,探索建立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改革教师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育人成效,将参与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发展等纳入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学校评价,引导学校从追逐排名转向聚焦内涵建设和特色优势,避免单纯以可量化指标评价学校。对于人才评价,要注重其实际贡献、发展潜力和长期价值,而非仅仅看重论文数量、毕业院校等“标签”。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引入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引导教育回归本质,促进教育生态的优化。

第四,推进协同育人,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践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实体化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和锤炼人才。

第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筑牢人才培养的基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根本保障。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素养,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会,鼓励他们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改革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教学、善于育人的优秀人才站在讲台上,让最好的教师培养更优秀的未来一代。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战略主动,牢牢抓住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一“牛鼻子”,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深化改革,善于系统施策。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机制,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0月24日 第06版)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01954号-1

    管理登录

    您是本站第 1000 位访客